淺談中國戲劇的發展現狀及前景.doc
中國戲劇在新時代的發展之路
中國是戲劇大國,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并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而另一種劇種昆曲則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然而,中國并沒有形成世界性的戲劇中心,而且在當下的社會中,中國的戲劇已經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低谷。這個低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作為戲劇接受主體的觀眾對于戲劇本身的拒絕接受,另一個則是作為戲劇管理者和戲劇文學家們對于戲劇與市場和戲劇文學創作的不切實際。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國戲劇已無法與繁榮發展的西方戲劇相媲美。世界齊名的兩大戲劇中心——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然成為西方戲劇的王國,而且也成為了表演藝術的國際舞臺。時至今日,它們作為戲劇中心和娛樂中心,不僅將西方戲劇的影響日益擴大,而且在美英兩國的經濟中發揮了越來越令人矚目的作用,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種發展勢頭和成就是現在的中國戲劇無法企及的。
那么,中國戲劇為什么會出現今天這種狀況呢?與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處?
首先,我認為二者的發展路線存在差異。非源于大多數觀眾的欣賞而產生的藝術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種“大雅”的藝術審美形式,這種“大雅”本身不會存在著太多的接受者。經過漫長的發展,中國的戲劇一直保留著當時的唱腔、表演形式與劇本模式,這種保留一方面是國粹的傳承,一方面卻很容易走向擬古守舊的誤區。而紐約百老匯則不同,它走的是大眾化路線,經常會組織人員對各地的觀眾進行市場調研,以滿足他們不同的口味和與當地的風俗習慣等因素謀求和諧。倫敦西區的魅力和優勢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間內為觀眾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以集體的優勢吸引龐大的觀眾群,產生連鎖效益,因為不同口味的觀眾在西區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節目。
所以,中國戲劇要有所發展,應該“讓戲劇走向大眾視野”,戲劇是演給人看的,戲曲的創作演出時刻應當為觀眾而存在,失去了觀眾,戲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戲曲創作必須考慮觀眾的需求,自覺地受觀眾的制約。其實中國的戲曲藝術歷來重視在舞臺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傳統戲曲時刻
第1頁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